建成時間:1933年(民國二十二年)
建造地點:廣州市越秀區海珠廣場南側
建筑公司:(美)慎昌洋行
建 造 商:(美)馬克敦建筑公司
1929年初,時任廣州市長林云陔提議建造海珠橋,由美國慎昌洋行負責設計,美國馬克敦建筑公司承建。1929年(民國十八年)12月,海珠橋正式開始動工修筑,1933年2月建成,歷時三年。海珠橋的建設成為20世紀30年代國內的一項重大工程,同年2月15日,省政府主持盛況空前的海珠橋落成通車典禮,胡漢民為海珠橋題額。海珠橋連通了珠江南北兩岸,成為珠江上的第一座跨江大橋。
海珠橋為三孔式鋼桁架結構,以鋼鐵和水泥為材料,跨江面全長183米,寬為18.3米,中間為車輛通行,兩側為人行走道。南北兩孔是簡支拱形下承鋼桁架梁,共有四組橋墩。中孔段橋身為兩扇開合式活動鋼桁架橋,河中兩墩置有電動機,電動機啟動開合器,開啟和閉合一次約5分鐘,以利于大型輪船從橋下通過。1938年日軍侵占廣州期間,海珠橋遭破壞,中孔段橋身開合器受損失靈。1949年10月國民黨軍隊撤退廣州前將海珠橋炸毀。廣州解放后,廣州市政府立即組織搶修海珠橋,1950年11月修復完工,12月5日正式通車。修復后,橋梁結構改成鋼筋混凝土與鋼桁架梁混合結構,橋身不能開合,外觀與原橋基本一致,大型輪船再也不能從橋下通過。